中国具有前瞻性的

医院建设导向期刊

期刊

邮局订阅 82-607(邮发代号)

订阅,孔浩 01081138756

订 阅投 稿

240元 / 年(全年12期)

《论文重合率自检》

陈梅:“韧”性做基建

刘鲁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5-11-18

进入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二十多年来,陈梅的生活地图完全圈定在诊疗室、工地和办公室,所做的事大致可以概括为:听、说、做、再听……而且这双腿完成“环院跑”已不知道多少圈了。

在短暂的采访中,没有滔滔的雄才伟略,没有侃侃的亲民行动,更没有提及催泪场面,反而正襟危坐,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话语成了陈梅的方式或是一种姿态,也许这种气质更加表明实干的女院长更具魅力。

冲与执

能够进入医院工作,陈梅声称自己非常幸运,原本学建筑专业出身的她一开始到医院工作并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恰逢医院从上海市中心整体搬迁至宜山路,新建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能够将所学进行应用,还能同医院的前辈一起做事情,觉得非常幸运。”一股坚定的冲劲,使急于学有所用的陈梅准备大展拳脚。

但令陈梅没想到的是真正以院方的角度参与医院建设,和专业应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最难攻克的是医护人员的需求与实际设计的差距,尽管目前医院有20余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但是具体到每一间科室都显得不足。其原因在于医学的复杂性与患者的极大需求,都要全方位考虑。”对于有着十足热情和冲劲的陈梅,这些问题都一一摆在了她的面前。

医疗空间的问题不是靠简单调整就能够解决的,这也是困扰所有医院的大难题,可陈梅偏偏要在空间里求空间,“很多基建工作者都知道要注重与医生护士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但往往发现始终无法让所有人都得到满足,更何况又要达到上级的管理要求,因此在沟通中把握一定的原则非常重要。”似乎有一把尺放在陈梅的心里,接下来她耐心聆听医护人员的需求、逐步了解医疗空间的功能,一点点记下,与院里各领导一同商讨,终有了目前为止上海最大的医疗单体建筑——上海六院门诊医技综合楼,曾经只能容纳日门急诊量3000人次,设计成日门诊量8000人次,而在实际运营中一跃达到平均日门诊量12000人次,门诊空间发挥出最大的利用率,可见,这与陈梅的“执著力”不无关系。

“患者把身体的康健交给医生,而医生把‘战地’交给我们,我们应尽最大努力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空间。”在陈梅看来,建设医疗大楼,是为患者健康、为医生夯实医疗阵地。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对方案进行细化,最终使她对医院内外的每一个角落都非常熟悉,对每一个功能空间、每一间用房的面积都了如指掌。

求与控

2010年门诊医技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回顾建设过程,陈梅感慨颇深:“求大以满足使用需求的时代已过去,从临床的需求角度,有种现象叫‘总感觉缺少一间房’,再大的面积也会如此。这就需要明确使用要求,合理组织医疗流线,以达到使用功能。对医院的建设者来说‘控制投资’应成为一种惯性思考,医院考虑运营需求,引进先进设施设备、采用高档新型的装饰材料对医院非常好,但是从实际上不允许医院这么做,因为建筑也涵盖经济性。”

上海市与其他城市在建设模式上相对有所不同,上海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规范要求,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提出“双控双优”的建设目标,即控制项目规模、控制建设投资;工程质量优质、干部品行优秀。医院的基本建设都围绕这个目标实施。在控制力度较大的情况下,陈梅抓住“协调好政府给予的要求与医护人员实际需求之间的平衡”这点,用最少的钱满足最大的临床需求,实现最良好的发展空间。资金控制上,以满足使用功能为前提,选材适合公共建筑特点,当时造价按6100元/平方米控制,经过四年运行,事实证明临床的满意度比较高,政府对投资项目进行效率后评估评价为优秀;设计限额上,在总投资范围内,且施工招标的过程中,不可一味地强调低价而忽略了其他关键的因素,应更注重质量与性价比以及后续运行的安全高效;从医疗流程、能源控制方面来看,目前的上海六院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和有效的管理。另外,如此大体量的单体建筑对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从空间温湿度、卫生防护、流线设置、照明上的要求是比较高,且运行难度大。

陈梅特意提到上海市六院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中心花园,绿地下原来准备做为车库,但花园已建20余年,当时的小树都已经长成树林了。“医院这么好的一块地,如果因建车库受到影响是相当可惜的。”陈梅再次考虑,不断挖潜力,既要解决停车也要保留绿地,将科研楼挖出地下二层,满足绿色医院节能节水节电节地要求的同时,与急诊楼间原有的地下空间衔接,并引入一个新的智能化立体车库,以此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规划时,总体的美观和车库出入口的设置关系到医院未来运行的环境状况,在科研楼完成后,医院地下停车位将达700辆左右,逐步在固定的地块内开发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满足医院运行方方面面的需求。

智与心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上海市对卫生事业进行新的总体规划,决定在浦东临港地区建设上海六院东院。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万多平方米的新院,对于她而言又是一次新的挑战。经过多年服务临床实践,陈梅对医疗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由于在医院工作的年限比较长,我与临床接触比较多,平时更注重对医疗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了解医疗流程,在沟通的过程中慢慢懂得根据医护人员的需求而设计建筑平面或整体布局,会大大提高使用效率。”

可是经过多年的建设经验,陈梅注意到想要百分之百在建设之前确定最终方案难度相当大。有时尽管之前征求了医护人员的意见,但总达不到预期想法,不够完善,于是修改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返工,“返工”无疑破坏了之前的完整性,不仅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而且结构上的调整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质量。

因此,无论是2010年的门诊医技楼,还是新建的东院,建成之后陈梅还是会仔细倾听使用者提出的相关要求和建议。比如有些医护人员觉得洗手池的位置造成使用不便,但由于其和上下水管相联系,陈梅多次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在不影响流程功能的情况下避免再次敲敲打打。医院运行中来自垂直交通的压力一直困扰医院管理者,上海六院的负一层到十层均设置了门诊医技科室,为解决大流量人群的垂直交通,设计时特意将自动扶梯覆盖整个门诊医技区域,同时设置相应垂直电梯确保无障碍通道,保证了高效性和安全性;卫生间的上下水管道要畅通,装饰的材料便于清洁,注重安全防跌倒,洁具的光洁度密实度要达到标准,冲水的方式为自动,既节能又无异味,偶尔设施出问题,可派专人及时维修。

“沟通也是一种艺术,但绝不能为了工程进度或少找麻烦而无理劝服使用者,我们目的是为了满足使用需求,同时能够达到其预期的使用目标。”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满意服务,却要尽百分之百的责,用百分之百的心。这就是陈梅,她一直坚持,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用心做判断和决策。

后记

从冲劲十足、执着前进到在求快求大中学会有效控制,陈梅一路“韧”性做事,与医院同成长,收获很多,感受更深。“尽管非常辛苦,但是很有价值感,之前的辛苦也好,劳累也好,心理感受却是满足的。”她笑着说到。

相关文章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欢迎注册

* 邮箱

* 手机

* 密码

* 确认密码

* 注册类型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陆

恭喜您

注册成功

 

 

 

 

开始浏览

欢迎登陆

邮箱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自动登陆忘记密码?

登 陆

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开始浏览

密码找回

 

请输入您注册时填写的

邮箱和手机号

 

*邮箱

*手机

 

提 交

返回上级页面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