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前瞻性的

医院建设导向期刊

期刊

邮局订阅 82-607(邮发代号)

订阅,孔浩 01081138756

订 阅投 稿

240元 / 年(全年12期)

《论文重合率自检》

康复医院医疗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浅析

鲍亚仙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8-09-17

一、康复医院的空间特征

 随着现代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相配套的康复医疗建筑空间设计逐渐成为国内外医疗建筑界的关注重点。而对于康复医疗建筑空间及外部环境的探讨是在医院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其对于建筑空间人性化处理相比于普通综合医院需要更为缜密和理性化研究。
       我国将康复医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医疗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卫生部2011 年 8 月颁发的《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11〕777 号)的重要指示,更是一种社会需求。
       2012 年卫生部颁发关于《“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13 号) ,《意见》要求多部门共同组织、共同协作,重组区域内康复医疗软硬资源,逐步实现“分层级治疗、分阶段康复”的目标,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网(综合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一)康复医疗治疗阶段性

康复医疗不仅强调积极主动的功能训练,改善身体功能障碍;此外,在不能恢复生理功能的情况下,重点在于补偿或替代的手段,增强患者的适应能力并逐步恢复实际运动能力和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医疗泛指对因各类先天或后天因素影响生理、心理存在障碍的亚健康患者,这种因素包括先天生理缺陷、后天疾病、事故以及老龄化等,对其进行治疗后的一系列综合辅助治疗以及生理心理诊疗,以保证患者最大可能维持其自身的最佳状态,目标是帮助患者实现自我照顾和融入家庭和社会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康复医疗中已有成功案例,如在脑卒中的康复医疗中已率先成功实施了“三级康复”的形式,可以分为急性期康复、恢复期康复及维持期康复三个阶段。
急性期康复的主要目标是受众于急性疾病患者,包括事故中伤者以及接受手术后的患者。临床实践证明,急性期康复在临床治疗初期介入,能够有效提升康复效率、减少后遗症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相关理疗费用,同时对于综合医院来说也可以大大缩短住院时间,保证治疗效率。

恢复期康复以针对病情相对稳定正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为主,目的是通过恢复患者的日常行为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来提高患者治愈的效率,帮助其早日回归社会与家庭。

维持期康复的服务主体主要是以家庭生活或长期生活在各类养老设施中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目标是维持这类患者的身心健康与自理能力,通过各类康复性设施来提供各种可能形式的在家或康复医疗院区内的康复诊疗服务来实现。

(二)康复医院的空间特征

康复医院与一般的综合类医院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诊疗服务的多样性和舒适性,因此,康复医院的建筑空间及外部环境就有特殊性,不仅要满足基本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还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行动能力和康复训练空间的合理性设置等。
      以康复医院重要组成部分康复训练空间为例,室内康复空间还包一些项目部门,如运营治疗部、运动治疗部、中医康复部、文化和身体康复部、物理治疗部、水疗部和康复中心等。由于咨询人口和康复治疗计划的差异,导致各康复治疗部门对所需面积也有所差异,并且对各部门总体布局及各部门之间动线安排也需要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流线及效率。由于人们在不同空间环境中会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人性化的舒适空间会降低由于陌生环境所带来的心理负面反应,特别是在医院环境中,人们心理上受到环境影响的情绪变化更显著。
      康复医院由于其接诊人群的特殊性及长期性,对康复训练诊疗设施有使用需求的人群不仅包括住院部患者,还包括恢复期康复甚至是维持期康复的患者的需求。人性化的空间不仅表现在院区总体布局分布、整体动线流向等整体设计上,也包括绿地可视度、色彩采光效果、无障碍设计等建筑细节处理上。同时,康复医疗空间作为医院治疗阶段与社会生活阶段衔接诊疗阶段,需要在环境空间内设置生活化社区化设施,不仅对康复诊疗极为有利,也是对其更好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良好过渡。
      现代健康理念下的康复医院关键不仅仅像综合医院一般对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继而转变为协助患者在生理心理趋于健康状态的同时帮助患者能够真正实现健康生活的模式,并能够在回归家庭、社会之后继续维持这种健康状态。


二、康复医院设计原则
      康复医院作为综合医院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纽带,在空间设置及处理手法上都应考虑到总体布局的合理性:保证既有诊疗空间的特征的同时又能满足患者家庭化空间的需求。从空间设计的维度出发,其设计基础是围绕康复医院使用者的生活起居模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的,不仅可以充分满足患者的日常康复诊疗与生活起居,同时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可以有效提升康复医疗的效率及安全性。
      (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交通便捷性
      现代健康理念下康复医院的患者对于空间使用的方式有了多元化发展趋势,势必带来对空间不同属性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对于私密空间的设置远超以往,对于康复医院这种集诊疗与家庭化生活于一体的空间来说更是极为重要。但私密性绝不代表远离人群的独居生活,而是对其自身的交往模式及生活模式有选择和控制权。对于康复医院的患者来说患者个人有权力和能力选择是否与他人交流信息,并且对自身选择共处交流空间或单独相处有主观控制权。例如,现代康复医院的病房设置通常带有起居室空间,起居室的存在不仅为患者会客提供了相对公共性空间,同时保证了病房内的私密性需求,以这种空间布局形式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了可控性空间环境,充分考虑患者的私密性需求,这是提高患者及家属空间舒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复医院的交通便捷性是需要对患者的日常康复诊疗和生活化起居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的,交通流线的合理安排设置是为了给与该行为模式的基础并形成自然性的利导作用。交通便捷性是建立在空间总体布局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对于空间使用者动态流线合理分析,是对总体布局设计的先决条件。
      (二)康复治疗空间的安全性、识别性
      康复治疗空间的目标人群主要是由于残疾、慢性病导致的功能障碍者及老年病患者,这部分人群多为行动不便,更有甚者个人正常生活都难以自理。无障碍设计是保证康复空间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康复空间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指标。康复空间安全性从受众人群角度来看最直观的莫过于无障碍系统,由于人群的特殊性,往往其行动的便捷度及空间中细节处理直接受到空间条件的限制影响,对于该影响最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就是在建筑空间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研究,确保患者诊疗起居各方面细节能够得到有效设计,所需的无障碍系统需要严格做到无死角设计,提高康复治疗效率及舒适度,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
      康复治疗空间涉及科室众多,仅室内康复部门就包含作业疗法部、运动疗法部、中医康复治疗部、文体康复部、理疗部、水疗部、康复评定等等。科室众多且门类繁杂,如果没有清晰且条理清楚的系统标识对于康复医院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事倍功半的,尤其是行动不方便的初访患者更甚。条理清晰且模块化的康复医院标志系统也是优化患者使用感受,提高诊疗效率,提升康复医院整体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康复治疗空间的感官体验优化
      在环境心理学研究中表明,人们已经广泛认可不同色彩空间环境可以对人的心理应激反应起到不同的效果,甚至会直接影响环境使用主体对环境所产生的情绪及行为反应。色彩的心理调节作用对于康复治疗空间的氛围营造具有重要作用,是优化室内空间属性的重要设计手段。在根据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暖色调具有更高的亮度和更低的纯度,可以让人感到放松和情绪愉快,特别是在医疗类建筑空间中,能够很好地抵消空间属性带来的精神紧张与压迫感。所以,在康复治疗空间中大量使用这种色彩能够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与维持。同时,色彩不仅在舒缓精神压力方面表现卓越,同时也带有极强的区域标识作用,用于标识区域内重点空间,在康复医院中就可以表现为护士站的色彩模块。
      在心理学的众多理论都可以看到光环境对于人们生理、心理、行为表现的重要作用,在康复诊疗空间中,也是如此。人类的心理本能就是趋光性的,光线对于人们生理、心理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不同的光源带来的心理感受也是有很大差异性的。在康复诊疗环境中的光源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原始的心理安全感,不充足的光线会给人带来极强的焦虑感,而且优质的光环境除了可以满足人们使用的基本条件之外,还可以烘托氛围,给康复空间的患者带来积极的视觉心理感受效果。

绿地可视度作为对康复医疗建筑的重要指标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方向。众所周知,绿色景观对于舒缓空间环境带来的压迫感与紧张感都有很好的舒缓作用。对于康复诊疗空间来说,良好的绿地亲近度舒缓紧张感的同时对于病情的好转与维持也有着极大的优势。美国建筑师曾就此做过近十余年的研究,该研究将两组患者分别处于高绿地可视度和无
绿地可视度的诊疗空间中,将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及康复效率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观赏到绿地景观的患者相对面对乏味病房的患者来说,康复效率可提升30%。 由此可得出,绿地可视度的程度直接可影响到患者的康复速度,不仅提升了康复医院的诊疗效率,同时对患者来说既减少了病痛时间,也减轻了患者经济压力。
      

三、上海览海康复医院人性化设计
      (一)项目背景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核心定位是打造全区域高端医疗服务,医疗多元化、服务区域化,以“部市合作”为定位高度,是国家新医改的综合试验平台。目标定位为“高端医疗服务机构集聚的现代化医学中心,重点发展先进专科医疗服务,打造医疗服务贸易平台,培育医疗服务产业链”。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规划总面积约 100 公顷。其中,医学中心一期规划用地面积约 42 公顷,建筑面积约700000m2,规划总投资约 100 亿。于 2010 年 3 月正式启动建设,预计于 2020 年基本完成开发建设。

上海览海康复医院属于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一期规划项目之一,位于上海闵行区华漕镇的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一期用地的东北区位(33-05 地块),距离虹桥交通枢纽约 8 公里,车行 20 分钟,交通便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医技中心位于本项目南侧,通过过街连廊与其直接相连。该项目属于高层医疗建筑,塔楼 11 层,裙房 1~3 层,建筑高度 49.7m(室外地坪至屋面)。总建筑面积 43838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25418m2,地下建筑面积 18420m2。地下一、二层是设备用房、车库及部分医院业务功能房间;地上一层至十一层为门诊、医技、病房空间,床位 200 张,含两张 ICU 床位。
      该项目北侧为城市道路闵北路,其余均为园区内部道路,整个院区共有3 个出入口,两个汽车坡道,其中 1 个为专用污物通道。考虑主要人流来自北向闵北路方向及出入口避开繁忙的城市道路。因此,在基地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住院入口及污物出口和访客、门诊主入口,在基地南侧设置门诊患者次入口。
      (二)人性化的服务流程
      上海览海康复医院是医学中心内高端康复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服务贴近患者,各科室门诊有序分设,患者和医生亲密交流。简洁的门诊大厅布局及合理的动态流线都将缓解门诊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感和困惑,能够在进入门诊部门迅速找到问诊诊疗部门。其中,住院患者的流线布置相对独立,以此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私密性和领域感。庭院及屋顶花园的绿地可视化设计将增加来院患者与自然的接触机会,从而为患者创造舒适、人性化的康复环境。病房区护士站可同时面对访客和患者,随时给予照顾和服务。
      (三)人性化的空间与环境设计
      整体建筑布局注重内外空间的序列和环境设计。考虑上海的气候特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体现生态和节能观念,在分析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组织总平面功能,妥善处理各功能间的关系。建筑突出形态的整体性,内部功能明确,交通清晰便捷。公共空间尺度紧凑、气氛温馨,垂直交通位于各层中心,十分便利。病房设计采用曲面设计,符合人体工效学原理,也符合康复患者无障碍设计需要。切实突出人性化服务的特点,满足多层次就医需求,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必要的灵活性,也具备可实施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既符合医院一定时期内的要求,也为将来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合理分配院区功能,并使院区与周边环境及道路相协调是我们主要的设计目标,以功能大于形式为原则指导下,我们使各功能紧密联系,突破传统的优化医疗流程。缩短医疗流线,并避免了人流的交叉,为患者提供了舒适的医疗体验,着眼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本项目仅北侧与城市道路相连,因此,医院的主要人流与车流均只能通过北侧引入与疏导。医院的主入口位于西侧街坊3 路,避开繁忙的城市干道。
      区别于传统的医院大楼,内部空间及室内环境的营造亦是本项目设计的重点。漫步建筑中,精心设计的内部空间,给人以变化丰富、意趣盎然的空间感受,打破了传统医院空间平淡乏味的印象。整体建筑入口空间开敞明亮,营造轻松舒适、枝叶扶疏的公共康复休闲空间,注重创造惬意的具有私密性质的小范围空间。积极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原则,在传统医院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力求创新,真正实现康复医院设计的核心原则。
      项目裙房门诊区环绕绿化庭园,提供医院大体量的自然采光通风,为患者提供花园式的就医环境。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用地,除了在入口广场和主道路沿路布置了适量的绿化景观,还在裙房屋面布置屋顶绿化的户外休憩空间,创造了立体、舒适的医院绿化环境。建筑周边的公共绿化设计,减少周边交通噪声对室内的干扰,并与城市绿带、入口广场绿化、街道转角绿化等协调相呼应。
      (四)人性化的标识导向设计
      为空间使用者提供便利,将室内服务的标识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心设计的室内标识一方面为患者提供了清新明确的导向服务,另一方面也成为室内装饰的一个亮点。
      (五)人性化的装饰处理
      在诊疗空间公共空区域内主要以自然采光为主,打破传统医院采光不佳带来的紧张压迫感;室内绿色植物与室外景观庭院形成呼应,增强绿色可视度向外延伸张力。
      在病房层,考虑到其价值是作用于医疗空间与家庭生活空间的衔接与过渡,在空间设计上采用了酒店式、家庭化的手法,以纯度较低的暖色调为基础色调,加以可贴近人们趋向自然心理的布艺、木材等材质为主,打造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处处体现人性化细节。
      (六)人性化的内部交通和动线设计
      清晰合理、立体有序的顺畅交通组织—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不同功能入口分开设置,保证就诊医护人流、后勤人流以及患者、访客人流互不交叉。考虑到大量门诊和住院人员的实际需求以及入口广场相对狭小的实际状况,将医院主要车流布置于地下,门诊主入口为单向设计,车辆进入放客下车后可快速驶离或者通过下行坡道直接进入地下车库,患者可通过地下门厅进入门诊大厅。门诊及访客车辆由西侧街坊 3 路入口进入基地后可选择直接进入地库或进入门诊入口前的下客区,放客后沿入口花园驶离或驶入地库。住院患者由基地东侧入口进入基地,沿病房楼北侧道路行驶至住院入口前下客区放客后经西侧出口驶出。清洁物品货运车辆通过与地下二层直接相连的园区下穿隧道进入,到达各竖向货梯邻近的卸货车位装卸作业再驶出。污物暂存于地下一层,紧邻污物电梯,以最短距离装卸上车,由基地东侧专用污物出口快速驶离基地。在门诊入口和住院部入口以坡道解决室内外高差,有效提高了非常情况下的处理灵活度,方便人员出入。
      以打造“绿色医院”为目标,尽量减少集中地面停车,仅在门诊及住院入口处设临时车位,将大部分用地作为绿化景观用地。在地下两层空间内均设有地下车库,车库出入口位于靠近门诊主入口位置,车行坡道宽度为 7m,为双向双车道。污物出口位于基地东侧 , 车行坡道宽度为 4m,为单向车道。项目建设完成后,地下机动停车共 196 辆,地上机动停车 7 辆,总计 203 辆。

     


四、结束语
      康复医疗空间作为医院空间与家庭社会生活环境的过渡诊疗恢复空间,应充分考虑到治疗空间与起居化生活模式的协调转化。建议从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因疾病和空间变化所带来的不同行为模式演化
为空间环境设计的循证设计过程,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相关文章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欢迎注册

* 邮箱

* 手机

* 密码

* 确认密码

* 注册类型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陆

恭喜您

注册成功

 

 

 

 

开始浏览

欢迎登陆

邮箱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自动登陆忘记密码?

登 陆

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开始浏览

密码找回

 

请输入您注册时填写的

邮箱和手机号

 

*邮箱

*手机

 

提 交

返回上级页面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