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前瞻性的

医院建设导向期刊

期刊

邮局订阅 82-607(邮发代号)

订阅,孔浩 01081138756

订 阅投 稿

240元 / 年(全年12期)

《论文重合率自检》

稳步发展中求创新 ——中国医院建设管理 70 年

  2019-09-12

回顾建国以来的 70 年历程,我国医院建设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缓慢期、发展期、高速期、转型期四个阶段,医院管理模式也从业主自行管理模式向EPC、PMC 模式转变。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将给医院建设管理的不断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医院建设管理发展阶段


* 缓慢期

我国大多数现存公立医院均建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受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我国的医院建设速度相对缓慢,而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受医疗需求、技术发展等局限,早期的医院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建筑形式采用“南丁格尔病房”的连廊式条形单元,此建筑形式较为分散,以多人间病房为主,存在占地较大、流线较长、人性化设计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医院的建设管理大多基于临时组建人员。

* 发展期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发展进入市场化阶段,我国医院基本建设步入了新一轮的改扩建高潮期,但由于城市空间有限,为满足医院规模需求,医院建筑不断向高层化、密集型的集中式发展,虽然大大缩短了医疗流线、减少了用地面积,但是医院的环境往往被忽视,被称为“第二代医院”。在此阶段,医院基本建设人员配置逐步多元化,如院内抽调、外聘、高校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和外部调入,专业的医院建设管理队

伍逐渐形成,但专业性仍然相对偏低,对比专业性较高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工程管理公司,在技术经济、政策法规熟知度以及运作管理控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 高速期

2003 年至 2013 年,是医院建设的黄金高速发展期。在这黄金十年中,医疗技术与人才保障得到了长足发展,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医保全民覆盖等一系列因素都推动了我国医院建设的高速发展。随着健康保健观念的加强,人性化的环境得到更多的重视,第三代医院建设开始从只关注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和医疗技术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服务。单人间、三人间病房比重不断增大,“医疗街”式门诊布局逐渐占据主流。医院整体规划形式趋向于采用“庭院式”“树枝型”的半集中式,摒弃了过度分散或过度集中的模式,从而形成了较好的医疗环境和较短的医疗流线。考虑到医院远期发展,还需为未来发展留出适度的弹性空间。

* 转型期

2014 年以来,随着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新建医院建设速度总体趋缓,我国医院建设迎来了瓶颈期,也可以视为转型期。从医院建设行业的层面看,趋于向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医院的功能和建筑的定位越来越细化和明确,医技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联合诊疗中心等模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市场的细分,“大专科、小综合”成为很多医院的选择,也导致医疗建筑形式的转变;物联网、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医院建设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都更加重视对使用者的关怀;各种节能环保的技术、设备和设计理念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医院建设愈发注重对医院未来发展的适应性,建成几十年不落后的医院建筑成为很多人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与医院建设相关的技术、产品越发成熟,很多企业已经借助我国医院建设的高潮而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并迅速发展壮大。



现代医院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度、广度的不断拓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患者对医院的医疗和保健环境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已日益成为政府、专家、医院规划设计人员、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普遍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概括来讲,医院建设管理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 业主自行管理模式


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建设管理采用的是此种模式,即由业主单位专门的基建管理团队直接对项目进行管理。设计和施工分别由不同的单位来完成,一般业主委托一个设计单位,由建筑师和工程师对项目进行设计。设计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时,业主再委托一个承建商,按照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进行施工。承建商一般将项目分包给不同的专业分包商。施工过程中,业主在设计单位协助下或者另请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督,以确保承建商按照图纸和技术条款施工。但是,施工单位却不必对存在疏漏或者错误的图纸负责,而且承包商主要考虑的是尽快完工且不要超支,设计和施工两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显然不一致,如果设计图纸存在问题,而施工单位仍然按图纸施工,则业主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其缺点是:工期较长;设计与施工脱节;会引起较多的设计变更,增加建设成本;合同总价难以确定;业主工作量大。因此,这种自行管理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 业主委托承包商承包建设模式


即工程总承包模式(Engineering ProcurementConstruction,简称 EPC),这种管理模式是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起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


其基本特点是:业主只同一个总承包单位打交道,便于协调;设计、施工部门信息交流渠道更通畅,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设计阶段就被提出,减少了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的可能性。


其优点是:成本低,利润高;业主管理简单,协调工作量少;工期可以缩短;质量得到保证;设计部门在设计时有施工部门参与,所以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会从施工方法和实际成本的角度,尽量选择既能够降低造价又不影响使用功能的方案。但在实际应用中,受体制、机制的制约以及施工企业素质的限制,EPC 模式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信用问题、成本问题、权力制约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等,导致很多项目“名存实亡”。


* 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模式


即项 目 管 理 承 包 模 式(Project ManagementConsultant,简称 PMC)。PMC 是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一种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它是指业主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选择一家 PMC 承包商,与其签订项目管理承包合同。PMC 承包商依据该合同,代表业主在项目前期策划、项目定义、项目融资安排以及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阶段对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和费用进行全面管理,从而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PMC 承包商的主要任务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对项目投资、建设周期和项目质量三大目标实施控制,并向业主提供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服务。


其优点是:有助于帮助业主节约投资;有利于建设方在整个生命周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拥有一个长期从事项目管理的专门机构,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除了日常的项目管理之外,PMC 还会在项目融资等其他方面为业主提供全面的支持。这种模式的主要矛盾问题还是业主和管理承包商的利益关注点不同以及承包商的管理能力不足。


众所周知,现代医院的建设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需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来实现。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院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性、系统性越来越强,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工程总承包(EPC方式)和聘请管理承包商(PMC 方式)虽然代表着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发展方向,但对于医院建设市场而言,专业化的总承包单位、项目管理承包单位还不够成熟,而且随着医院基本建设队伍建设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各专业管理人才的不断引进,在积极进行建设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模式试点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期的医院建设项目管理仍主要以我国传统的建设管理体制为主,即以“业主自行管理模式”为主,同时可以采用“小业主、大咨询”的建设管理举措,来强化医院建设项目的管理。总而言之,不论采用哪种模式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情、院情采用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才是根本。



医院建设新理念和新技术应用


医院建筑是一个有自身成长规律、会因时空因素而变化、具有发展弹性的“准”有机体。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医疗科技的突飞猛进,大量新兴技术、新兴理念的出现,给医院建设管理的不断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 城市公共建筑属性增强


随着医院功能的增加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医院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场所,它将逐渐演变为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综合体,医院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增大,从服务配套的资源共享,到景观环境的视觉渗透,再到地域历史的发扬传承,都体现着医院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


* 注重“ 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除了体现在人体工程学、循证设计、无障碍设计等基本内容外,还考虑到环境对人的治愈作用,包括室内空间、室外环境,也包括视觉环境和听觉环境等。医疗环境的创造和优化,都将对人的精神层面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 信息技术促进医院建设智慧管理


当代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 BIM)技术为典型应用的信息技术以及智能产品的发展和应用将对医院建设和运行带来深远影响。


* 装配式技术


装配式技术是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并在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等环节形成有机整合,实现建造全过程的装配化、集约化和社会化。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调转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促进医院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推进医院建设产业现代化部品体系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 智慧医院


智慧医院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结果,随着“5G”应用的突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医院、智慧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建设发展等理念已成为业界共识。


“医院”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反复地播放着生、老、病、死的场景,相同的空气中充斥着喜、怒、哀、乐等截然不同的人生百态。如何在这每日 24 小时、全年无休运转着的有限空间里,同时兼顾病患、访客与医护人员需求,融合医院机能与建筑美学,协调医疗先进技术实现与人性化医疗环境追求,寻求取得最佳生态平衡点,是医疗建筑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后期运行维护最为艰难的部分,也是医院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建设、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激发创新思维,落实创新理念,应用创新技术,为改善我国的医院建设管理水平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欢迎注册

* 邮箱

* 手机

* 密码

* 确认密码

* 注册类型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陆

恭喜您

注册成功

 

 

 

 

开始浏览

欢迎登陆

邮箱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自动登陆忘记密码?

登 陆

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开始浏览

密码找回

 

请输入您注册时填写的

邮箱和手机号

 

*邮箱

*手机

 

提 交

返回上级页面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