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与设计的融合 | 常德高新区人民医院暨常德市第二中医医院整体搬迁项目设计
何征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1年第12期 2022-01-19
常德高新区人民医院选址在常德市高新区富强东路与金丹路交会处西南角,拟建成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该院设有医技楼、门诊楼、急诊楼、行政楼、住院楼等功能,总床位数为 800 张。项目总用地面积为 64779.87m2,分两期建设,一期设计床位 500 张,一期总建筑面积为71742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 61902m2,地下建筑面积为 9840m2,预计在 2023 年建成。 基地面积约为 65000m2 ,容积率为 1.0~1.5,限高 60m,绿地率为 38%,城市景观河道沿西侧从南至北穿越而过。当提出以 DNA 的平面视觉形象⸺连续的 X 形作为整体布局的理念时,发现可以契合“高新”与“医学”的融合、中医与西医的结合、近期和远期规划发展三大关键要素。连续 X 形的布局有开有合,“开”可以形成广场、庭院,“合”可以形成紧密的门急诊、医技、住院的功能关系。沿着X 的两条线⸺医疗街来生长,可兼顾远期规划,并在形态上延展出独立成区的传染病楼(图 1~3)。
❶❷ 常德市第二中医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效果图
❸ 方案概念生成图
借鉴成熟的 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交通体系模式创造出现代化的高效立体复合交通体系。以人车分离、医患分离、洁污分区的方式分别建立独自而不独立的交通体系,解决医院内部的车行、人行、物行动线;而不同动线在关键的动线交换点有机结合。 X 形的建筑布局自然地形成了东侧 8 小时就诊门诊广场和北侧 24 小时就诊急诊广场。东侧、北侧沿街均设立出租车和网约车暂停点,这些车辆不进入场地内影响内部交通组织。东侧门诊广场分别设计车辆入口和出口,车辆快速进入地下,避免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通过双首层的概念让车辆在地下形成环绕,如同交通建筑的送客流线一般能快速进入,也能快速离开。地下室的落客点环绕着地下换乘大厅,该大厅正是车行动线与人行动线交通交换点,患者通过垂直交通直达一层门诊大厅和地面每一层楼。送客车辆可以快速离开地下,通过独立的出口离开场地。就诊车辆通过单向车道被疏导至停车场。同样,急诊就诊车辆也是先快速进入地下室,再通过地下室的垂直交通核完成车行、人行交通的交换,患者直达一层急诊大厅。如此,便形成一套机动车的快行系统。 一期项目容积率为 1.0,远期容积率为 1.5,必然要考虑预留用地,而 X 形的建筑布局可以延展出各种可能。结合河道景观带打造一套慢行机动车交通系统满足住院探视和后勤保障需求,从一期用地南侧和远期用地之间穿行而过、联系北侧和东侧的城市道路就成为了用于探视的内部车道。在远期预留用地之上设计了充足的生态停车位。探视车辆可以停在地面停车场,也可以通过住院楼的独立坡道进入地下车库。而后勤保障车辆则从东侧最南边的出入口进入场地,然后沿着地块红线一直到达地块北侧的后勤污物出口,在这条内部道路靠近北侧的地方设有行政后勤的地下车库出入口。 就诊患者通过门诊广场、急诊广场、地下室交通交换厅分别步入门诊大厅和急诊大厅,X 形的双医疗街中的东侧的一条主要联系门诊,西侧的一条主要联系医技、急诊和住院。双医疗街在建筑的中间位置靠拢,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集中在此,成为建筑的内部核心圈。该核心圈分别水平、垂直联系门诊、急诊、儿科门急诊、医技、住院和体检等功能单元。而门诊、医技、住院的扶梯、医用电梯全都集中在此核心圈附近,患者在地下换乘大厅、门诊大厅相交的医疗街附近先通过垂直交通前往不同的楼层,再回到 X 形的医疗街前往不同的门诊、医技科室。 X 形的双医疗街作为共享交通空间可以让医护人员前往不同的功能区。门诊大厅将门诊楼分为南、北两部分,两部分门诊楼内靠近东侧外墙设有一条医护人员的内部通道,还设有垂直交通与之联系,从而形成医护人员内部交通体系。两栋住院楼也设计了医护专用电梯,在地下室和首层均有独立的出入口,与患者分离。住院楼的医护专用电梯同时兼顾了裙楼医技科室医护工作人员的垂直交通。 医院的洁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外部进入医院各类库房的物品,应尽量避免后勤用房与停车库之间有太多的交错;另一类则是在库房内部分拆后或消毒供应中心洗消后运输至各科室的物品,这类洁物的动线是严格按照医疗工艺的要求设计的。为了提高医院物品运输的高效性、降低人力成本和工作强度,设计了一套气动物流系统。 医院所有物品的运输基本上都是单向的,从外部到库房,从库房到科室,科室使用后通过污物电梯运离。为了确保洁物、污物以及人行动线不出现交叉,达到院感控制的严格要求,污物电梯设在功能区的角落,同时还要确保上、下楼层的医疗流程采用同向设计,让污物电梯上下串通,各楼层共同使用。比如,门诊的污物电梯设在门诊楼南、北两端,住院楼和医技楼共用的污物电梯设在建筑的西端。所有污物在地下室分类后分别集中暂存,最后运出医院。而要送到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的物品则通过医技楼的污物电梯到达消毒供应中心的污物接收处,消毒完成后运离。因为医技楼和住院楼会有大量须要消毒的物品,所以医技楼和住院楼的垂直布局带来了物品供应的高效性。 复合的交通体系构建了复合的建筑形态,复合的形态需要有辨识度的空间形态。不同尺度的模块标准化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门诊单元按 3 跨 ×3 跨的模块设计,从挑空的门诊大厅开始沿着东侧 X 形的医疗街从南向北间隔着内部天井布置。患者沿医疗街依次进入不同的门诊单元,门诊单元内沿天井、外墙布置诊室,让每间诊室及候诊厅都有良好的通风采光。中间暗房间设计为检查、治疗室,符合使用需求。该设计方案让每个门诊单元的 70% 左右的房间都有外窗。标准的空间可以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大小不同的科室,满足医院运营的需求。同时天井与医疗街相交,医疗街的空间感受不再单一。医护人员的内部通道在对应天井的位置设立医护垂直交通体系和医护功能用房。 各类医技科室对于空间大小、高度的要求完全不同,所以,医技空间的模块是一种开放式的大模块,结合交通体系和消防规范要求布置,满足人行、物行动线和设备设施的要求。开放式的空间可以按照手术室、ICU、检验科、放射科、功能检查科等科室的空气净化、洁污分区、医患分离等要求布局。 住院楼按 3 跨 ×8 跨的标准模块设计。模块内设计两条走道:一条是病房走道,联系所有朝南的病房和两端的病房电梯、污物电梯;一条为医护走道,联系朝北的医护生活区和医护专用电梯。护士站和护理用房居中布置,护士站与该层最远病房的距离不超过 30m。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治未病中心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段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医院中,为老百姓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模式。 门诊楼共计 4 层,将门诊楼二层南侧(3 个单元模块的空间)划归中医骨伤科和中医治未病中心。随着远期项目的建设,健康体检中心将从门诊楼一层搬离,腾出的空间将与二层的中医治未病中心上下贯通,提供更大的中医诊疗区域。 本次设计中除了医技区域没有融入中医药传统特色外,所有的门诊单元和病房单元都依据中医药诊疗的特色,设计了中医特色诊室、治疗室、换药室以及中医药特色病房。 在建筑风格方面提出了“中式包豪斯”的概念,亦是中西文化的交融。理性简约的线条撑起了建筑的骨骼,简约的窗格、墙面的肌理如同肌肤的纹理般依附在骨骼之上。通透的门诊大厅幕墙明确了主要入口的形象及仪式感,门诊楼如同温暖的翅膀环抱着即将进入医院的患者,砖红色的外墙则是向“湘雅医学院”致敬。 优秀的建筑离不开室内装饰赋予的韵味,将空间分级为三个层次,合理地引导人行动线深入建筑内部,使患者顺利、高效地完成就医的各个环节。 第一层级空间为门诊大厅、地下交通换乘大厅、X 形双向医疗街。这些空间都拥有宽阔的建筑外墙窗,分别将广场、庭院和天井的景观引入到室内。红砖墙面和外墙柱是建筑外立面装饰往室内空间的过渡。灰色的防滑地砖拼贴则是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基本融合。 第二层级空间为门诊、医技、住院单元。单元门口的形象装饰以及候诊厅、门诊护士站、病房护士站背景墙的红砖装饰是建筑装饰和室内装饰的交融。为了让医院内部空间不显得冰冷,整体的室内色彩以温馨的米色为基调,再配合一些浅木纹色的材质提升内部空间的韵味。从候诊厅、病房走道到所有的功能房间的地面均采用 PVC 弹性地板,满足易清洁消毒、静音耐磨、防滑抗摔倒等功能要求。利用 PVC 的色彩区分不同的功能科室,比如门诊区需要干净明亮的感觉,采用浅蓝灰色;医技区域需要冷静镇定的感觉,采用浅绿灰色;住院区需要温馨安静的感觉,采用浅米黄色。 第三层级空间为房间内部。这个层级空间的装饰要求将房间的功能和设备设施、家具的要求摆在第一位,并符合经济性要求。在病房和特色房间采用一些提升空间品质的设计方案,比如作为特色学科的中医科、部分单人间病房等等。 中医药文化通过室内装饰的元素、色彩展现在软装及标牌的设计中。 医疗工艺流程是医疗建筑的脊髓。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一体化设计为医院的运营管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供了基石,也为远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欢迎注册
欢迎登陆
密码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