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位于北京老皇城内,是距离中南海最近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为疏解非首都核心区功能、满足医院自身的发展需要,医院计划在北京市大兴区内建设一座功能设施齐全、服务百姓的公立性全资分院。
医院新址占地面积为8.77公顷,项目用地四周环路,交通便利,西侧紧邻大兴区主干道兴华大街,北侧是双高路,南侧为乐园路,东侧为兴丰大街。用地西侧50米处是地铁大兴线。
新建医院计划总建筑面积控制在21万平方米以内,总床位数1200张,并应满足日门诊量8000人次、日急诊量700人次的使用要求。
在确定医院规划方案(图1)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它可谓整个医院设计过程的重中之重。规划成功是设计成功的一半,规划的失败则意味着项目建成后会产生诸多遗憾。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到医院规划中存在不少难点。
这些难点主要包括:院区功能划分的确定;各种流线的合理规划组织;院区出入口的数量和位置的确定;医院环境与医院建筑的综合考虑。下面结合北大医院城南院区项目规划方案逐一探讨。
院区功能划分的确定
在院区功能划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定医疗区与非医疗区的界限;第二步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医疗区的规划上,进行多方案比较和探讨,最终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规划方案并加以深化;第三步是将各部门合理安排在不同功能区域内,主要是调整好各部门的相互位置关系;第四步是划分各科室的功能房间。
北大医院城南院区在规划之初首先确定了医疗区与非医疗区(科研行政办公教学区)的范围。出于道路交通和地形等方面的考虑,针对不同布局方式的分析和研究,最终确定在新凤河西侧布置行政办公、教学以及宿舍等建筑,新凤河东侧主要布置门急诊、医技科室、儿科门急诊、手术部、住院部以及科研用房等建筑。 如图2所示。
各种流线的合理规划组织
在复杂的医院规划中,只有组织好交通流线才能使整个医院运行得井井有条。
医院的交通流线可分为室外交通流线和室内交通流线两部分。
室外流线包括各种人流(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行政办公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等)、车流(患者私车、工作人员私车、出租车、救护车、各种货车、消防车等)、物流(药品、办公用品、食品、垃圾、尸体等)。室外流线组织的目标是使不同流线各行其道、减少交叉,与院区和建筑出入口的设计、道路设计息息相关。
室内交通流线以人流和物流为主,通过垂直交通体系(楼梯、电梯)和水平交通体系(走道、廊道)来组织。
楼梯、电梯的数量通过使用人数来计算,还必须符合防火疏散的要求。很多医院在门诊部分采用自动扶梯,符合患者就诊行为需要,使患者方便不少。垂直交通体的设置位置也相当重要,门诊大厅和周边空间的显眼位置适合设置供大量人流使用的楼梯、电梯;各功能单元交接处和端部适宜设置疏散楼梯。每天早上是患者就医的高峰时段,也是大量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医院的垂直交通体系在此时负担最重。如能为医护人员设置独立的垂直交通体,则可避免医患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在人流高峰时段提高了效率,对于医院的管理和形象塑造等也不无益处。住院部的垂直交通体以电梯为主,楼梯多作为疏散交通体。电梯应分为患者及家属专用梯、医护人员专用梯、货梯、污梯、餐梯以及专为手术室设置的电梯等。
医院的水平交通体系包括大厅、主要廊道、医院街和各种走道。门诊大厅和住院大厅都是人流汇集处,是患者就诊的开始和终点,起到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医院街在我国医院建设中是比较新的概念,它在作为医院最重要水平交通体的同时囊括了多种功能,如商业、服务、体闲等。其主要目的是在为患者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时,提供多种附加服务和人文关怀,以缓解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紧张、烦躁的情绪。
北大医院城南院区在规划过程中对医院室内外交通流线组织都给予了充分考虑。室外部分采用了创新的交通体系,合理组织各种不同性质的人流、物流和车流,并有效利用地形高差,使机动车入口比门诊人流入口低一层,形成了空间上的错落,避免了人流和车流的交叉干扰(图3)。室内交通流线通过水平、垂直交通体系形成的完整的交通流线系统,把门诊、急诊、医技和住院有序组织在一起。门诊入口大厅内的垂直交通体成为医院门诊部分的交通枢纽,患者可由此到达门诊和医技各个科室。医院主街把门诊、医技和住院部连在一起,创造了通畅的室内交通线路。
院区出入口数量和位置的确定
医院规划的复杂之处还在于整个医院内包含多种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如:医疗用房、教学科研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后勤保障服务用房等。这些不同性质建筑的使用单位也不尽相同,包括患者、医护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学生等。同时,医院内还涉及多种物品的供应、储存和处理。例如:药品、医用耗材、办公用品、食品、普通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尸体等。为了满足医院内各部门的正常运行,医院规划必须做到让不同使用者各得其所,不同类型的人员、物品各行其道。因此,医院院区出入口的规划是相当重要的。
医院出入口的数量应保证各种流线尽量分开,通常不少于三个,同时还需方便管理。医院规模是影响出入口数量的因素,规模很小的医院,其功能关系往往相对简单,人流、物流量都较少,可以适当减少开口数量;大型医院则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出入口,主要目的是分散不同性质的人流和物流,减少交叉和干扰。影响医院出入口数量和位置的因素还有场地内的环境和地形条件等。在医院出入口的规划过程中,整个院区的功能布局、环境创造和流线组织也需要同时考虑。
北大医院城南院区项目规模较大。将门诊部的入口开在乐园路,大量门诊患者由此进入院区。用地南侧的乐园路是连接东西两侧城市主干道兴华大街和兴丰大街的道路,为了减小对主干道的影响,在乐园路上单独开设行政办公入口。西侧的城市主干道兴华大街不允许开口,所以只开设应急出口,以备不时之需。东侧的次要道路上开有急诊出入口。北侧双高路上设有儿童诊区出入口、住院部出入口以及后勤和污染物出入口。整个医院共有七个出入口(图4)。
医院环境与医院建筑的综合考虑
环境的创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由于环境是使用者直接感受到的周围的一切景、物、空间,它直接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作为医院服务对象的患者由于身体上的不适,很容易产生各种消极的情绪,这就更加突显出医院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医院规划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室外环境规划,在此对于同样重要的医院室内环境创造不加赘述。
医院室外环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门诊、急诊入口室外环境,住院部入口室外环境,大型花园和庭院,小型内庭院。
门诊、急诊入口室外环境以组织交通的广场为主,是开放的交通空间,也是患者进入医院建筑前的缓冲过渡空间。主入口广场在组织好人流、车流的同时还应在适当位置安排充足的停车空间(或结合地下停车场综合考虑)。绿化和景观小品可以丰富入口的室外空间层次,使患者感觉亲切,在情绪上也容易放松。住院部入口室外环境最好相对独立,其功能要求与门诊、急诊入口广场类似。大型花园和庭院可结合医院建筑群设计得相对完整,它为整个医院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主要供住院患者日常使用,同时也为门诊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感受。建筑之间围合出的内庭院一般更接近门诊患者,主要分布在大厅周边、候诊空间近旁和交通廊道两侧,让门诊患者能够时时处处感受到近在身边的美好自然。
在北大医院城南院区项目的规划方案中,采用了多种层次的室外环境,利用新凤河形成了点、线、面结合,水平与立体结合,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宜人室外空间(图5)。
医院规划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整个过程中有很多难点和特点,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在一起。想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以统一的思想为指导,以相对统一的标准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而系统化的医院建筑设计评价标准以及医院规划设计方法的建立,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编辑 吕志新)
季超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丛小密 北京建筑大学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恭喜您
注册成功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