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前瞻性的

医院建设导向期刊

期刊

邮局订阅 82-607(邮发代号)

订阅,孔浩 01081138756

订 阅投 稿

240元 / 年(全年12期)

《论文重合率自检》

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设计探索

巩晓昆 徐备 崔爽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8-07-26

医疗建筑群体相比于其他建筑类型,具有更为复杂的功能构成,所面临的场地往往也更具挑战性,两者的矛盾会贯彻设计的始终,但矛盾的集合是催生解决策略的基础,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必然是对场地科学的分析,所以因“地”制宜这一设计策略对于医疗建筑设计更为重要。

笔者近期参与了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易地建设项目的设计实践,该项目是无锡市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位于无锡太湖新城,蠡湖大道与和风路交叉处东北侧,占地面积约180亩,设置床位1200张。新院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为无锡地区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设计场地被城市规划路与现状河道一分为三,场地内有地铁控制线穿过,如何在分散的场地内组织设计语汇是摆在设计团队面前非常棘手的问题,下面结合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在“城”“地”“景”三个范畴中阐述其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一、此“城”

建筑作为城市系统中最为直观的体现城市价值的符号之一,理应在城市脉络中寻求归属,此处“城”的概念自然是宽泛的,它囊括了影响项目定位的城市形象、场地所处的城市区位、城市气候及主导风向、周边建筑群体的形态走势及城市天际线等。

(一)城市形象

江苏省无锡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是镶嵌在长江这条美丽绸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无锡城内多水,水的灵动点活了这城。在如此的城市形象中建造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建筑群体应当塑造出现代简洁的城市延展面、便于城市群体交流的围合空间以及面向水面通透有序的对景形态。

(二)城市区位

新院区所在地隶属无锡太湖新城,太湖新城力争打造三个特色区域:东区,着力打造无锡科技型国际化自主创新研发创业区;中心区,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区、商务大都会和无锡新核心;西区,着力打造创意前沿、科教高地、生态绿肺。本方案基地位于新城中心区,是服务于城市居住及商务的医疗节点。院区西侧蠡湖大道为城市主干道,也是新城中心区与西区的分界线,是就诊人流的主要来向。

(三)城市气候及主导风向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日照时数1924.3小时。方案将院区污物出口及门诊功能中的感染科布置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基地周边无现状建筑对病房楼形成遮挡,满足半数以上的病房冬至日大于两小时的满窗日照的要求。

(四)周边建筑群体的形态及城市天际线

基地周边建筑形态多样,西侧紧邻的江南大学为新中式风格,色彩多为黑白相间;新区无锡市市民中心为现代简洁风格,线条干练且有力度;南侧的华莱坞电影产业园则为混搭风格的简欧形式。新院区植根于此,风格定位以现代简洁为主,点缀装饰性构件,力图塑造温雅生动的建筑形象。基地周边天际线起伏平缓,宜在基地中塑造高层地标形象,同时照应北侧景观河道,呈现高度递减的延展界面。新院区一期工程需1栋1200床病房楼,按照标准护理单元45床计算,仅病房层需27层。方案将病房做拆分处理,沿北侧河岸由西至东一次布置24、19、12层的跌落高层建筑,极大地丰富了新城的城市天际线。

二、此“地”

一个优秀的设计必然是由场地而生,也必将与场地共荣。场地对设计的限定又可分为场地本身的特点和场地周边的现状,对于医疗建筑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趋利避害整合基地资源,对设计要点作出统筹。

(一)场地的形态及走向

方案基地被城市规划路与现状水系划分为A、B、C三个地块,A地块在基地中最为完整,且靠近城市主要道路蠡湖大道,接近主要人流来向;B地块位于基地中央,为连接A、B地块的中心节点;C地块位于基地最西侧,周边无主要道路,对A、B地块应起辅助作用。结合三个地块的特点,将医院功能分区整合为三块,即主体医疗区、教学科研及体检康复区、后勤综合区。主医疗区需要靠近主要人流来向,且主体面积最大,布置于A地块。教学科研与体检康复区是对主医疗区的功能补充,应布置于临近A地块的B地块。后勤综合区承担着后勤及行政办公以及职工公寓的功能,是院区的后勤保障,布置于C地块。

(二)场地面临的城市规划因素

场地的划分使新院区的功能骨骼更为明晰,而划分场地的因素又进一步影响不同功能之间的连接形式。场地面临的是一条城市规划道路和现状河道,南侧为可供院区延展的城市道路和风路,三者均为市政条件,在设计策略上均需要作出积极的回应——

1.回应城市道路

A地块与B地块在医疗功能上存在从属关系,需要建立有效的链接,而两者中间的规划道路切断了两者之间地面联系的可能性。方案设计从车行联系与人行联系两个角度出发,试图建立立体化的内部联通网络。地上部分通过架空廊道获得连续,地下部分则由打通的车行通道和人行下沉广场作为联通。两个地块在总图设计上呈现“回”字型,围合在内部的则是能引人驻足的城市公共空间。 

2.回应现状河道

不同功能块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地块之间的景观或者道路提供了独立的可能性。方案中B地块与C地块之间有现状河道穿过,将此塑造为两个区域的景观节点,沿河岸布置休闲设施。

3.回应延展界面

基地南侧为东西向直线道路,建筑群体南侧部分顺应城市道路形态,做平行展开面,建筑与道路的关系清晰明了。A地块与B地块之间的架空廊道塑造了城市灰空间的形象,同时使新院区的功能更为整体。

(三)医疗功能介入场地

形式的诞生不能够与建筑的功能脱节,作为区域医疗节点,方案在各地块医疗功能深化上也做了细致的考量。

1.A地块——主医疗区

A地块所承担的主医疗区功能是新院区的主体,包括院区的门诊医技用房、拥有1200张病床的病房楼以及食堂和院区所需的设备用房。结合A地块南北长、东西短的用地特点,南北向布置主医疗街,门诊与医技分别布置于医疗街的两侧,病房楼位于基地最北侧,由医疗街与门诊医技直接连接,最大程度地缩短医疗流线。地块分设3个主要入口,在基地南侧和风路设此区域的主要出入口,结合主入口做院区的主门诊广场。在规划道路上设置院区东次入口和探视入口,次入口结合下沉广场、架空廊架做围合空间,建筑体态在此呈现“U”型,空间的交互为患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2.B地块——教学科研及体检康复区

该区域是主医疗区医疗功能的延展,承担了服务于城市人群的体检功能和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功能,方案为呼应其对面主医疗区的“U”型体态,也将此区域处理为3个建筑体块的围合形式,“回”型城市空间就此完整。

3.C地块——后勤综合区

为呼应现状景观水系,C地块将三个功能的建筑形体面向河道交错连接在一起,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为行走其中的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视觉体验。此地块为整个院区的行政及后勤办公区,同时也为在职人员提供住宿用房。


三、此“景”

景观对于建筑空间的营造至关重要,在医疗功能群体中,景观的意义更体现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诊疗和康复环境。此处“景”不光指场地外部的自然景观,也包括基地内部的设计景观。

(一)场地外部景观

方案场地北侧为景观河道,该河道塑造了场地东宽西窄的形态走势,既是场地的限定因素,也是设计可以发挥的依据。方案将A地块病房楼拆成两个护理单元,成“Z”型排布,将B地块中的科研楼设计成与病房楼相同的范式,三栋塔楼自西向东沿河岸依次向南侧递退,高度依次递减,形成沿河岸的有序界面。A地块病房楼北侧为探视广场,沿河岸设计景观栈道,为患者提供可休闲的娱乐场所。

(二)场地内部景观

方案除去对外部景观做积极回应,在建筑群体的内部也塑造了多个景观节点。

1.下沉广场

在“回”型城市空间的两侧分别布置下沉广场,广场内细分铺装与绿化。A地块在地下紧靠下沉广场处布置食堂及超市。下沉广场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为部分地下空间解决了采光及通风问题。

2.内庭院

为解决门诊及医技采光问题,方案采用单元拼接的模式,单元之间布置内庭院,保证诊疗空间的景观感受。

3.景观医疗内街

为缓解患者就诊时的紧张情绪,方案将医疗街塑造成一条景观长廊。医疗街由两侧的功能主街与主街之间的内庭院组成,一层的内庭院可供患者停留休息,二层以上为挑空空间。


四、结束语

基于场地的探讨而展开的设计实践绝不仅限于一种建筑形式,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的设计实践中,引入因“地”制宜这一设计策略,力图展现一个植根于地域特色的医疗建筑群体。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创造好的功能场所,功能场所服务的又是因功能需求而异的人群。对于医院这一特定的建筑形式,探索仍将继续。(编辑辜琳)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欢迎注册

* 邮箱

* 手机

* 密码

* 确认密码

* 注册类型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陆

恭喜您

注册成功

 

 

 

 

开始浏览

欢迎登陆

邮箱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自动登陆忘记密码?

登 陆

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开始浏览

密码找回

 

请输入您注册时填写的

邮箱和手机号

 

*邮箱

*手机

 

提 交

返回上级页面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