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前瞻性的

医院建设导向期刊

期刊

邮局订阅 82-607(邮发代号)

订阅,孔浩 01081138756

订 阅投 稿

240元 / 年(全年12期)

《论文重合率自检》

精品案例!开启医院核医学科集中式布局新时代

  2019-08-24

核医学是使用放射性核素及相关技术开展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包括核素显像、检查治疗、脏器功能测定和体外分析等内容。近十年来,核医学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主要表现为ECT、PET-CT、PET-MRI等设备进入临床使用,各大医院越来越重视PET-CT等设备对于肿瘤诊断及肿瘤的指导作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城南院区的核医学科建于1958年,是较早开展核医学科工作的医院之一,现位于北大医院急诊楼地下一层,科室建筑面积约为2000㎡,现有SPET、PET/CT等设备,经原卫生部批准于2006年引进医用回旋加速器,由于场地条件限制,一直未安装。医院于2018年完成施工图设计,在北京市大兴区核心地带为北大医院核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场所。下面结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城南院区工程实例,分析了核医学科功能、选址、布局和流程,探讨了典型核医学科的功能组合与流线拆解,总结出一套在集中式布局下核医学科的设计方法,希望能为核医学科设计布局提供参考。


科室选址


核医学科应自成一区,且选址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宜位于集中式布局医院的尽端或最底层,减少无关人员抵达此区域;其次,选址应有一端能连接医院主街或大厅,另一端能直通人员较少的室外,具有设计单向流线的可能性以及设置独立放射源出入口的可能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选址位于地下二层,医技模块的西北角落,东侧紧邻医院主街交通核,西侧为地下室边界,竖向交通可直通室外。符合核医学科单向流线的设计要求。


功能确定


核医学科开展的项目(即功能),决定了核医学科的规模和设计复杂程度。现核医学可开展的工作和对应的场地需求如下表所示。



首先确定医院开展的项目,以确定机房种类、数量。是否开展制药、是否设置核素治疗病房对面积、布局和流线影响较大;再依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的单列项目房屋建设面积指标结合实际情况估算所需面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城南院区开展项目较全,包含PET/MRI、PET/CT、SPECT/CT、SPECT、甲状腺、放射免疫分析、脏器功能检查、核素治疗(不含病房)。设置一台回旋加速器自制核素,同时使用外来核素,开展核医学实验,并设有小动物实验室。


随着北大医院核医学科功能确立,可将功能分为六小区:实验区、制药区、放射诊区、非放射诊区、医护工作区(对外)、医护工作生活区(对内),同时分为高活、中活和无活三个大区,各区之间用满足射线防护要求的界面进行隔离。



布局及流程组织


核医学科流线设计力求单方向,不回头,无交叉。流线设计以各部分工作流程为依据:


患者就医流程:预约/登记——诊室——注射——注射后等候——扫描——离开;


医生与技术员工作流程:生活区——诊室——操作室/廊——阅片室;


核素制备及使用流程:回旋加速器——热室——质控室——注射室/实验室——废弃品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核医学科布局设计充分考虑了医患分区和流线分离。首先,由医院主垂直交通(东南角)的位置,确定了患者区域位于南区;再由通往室外的垂直交通位于西南角,确定了患者的就诊动线是由东向西,从就诊、注射、等候核素分布体内到完成检查;最后从西南角的垂直交通出到室外。


其次,由医护垂直交通(东北角)的位置,确定了医护区位于核医学北侧。其中靠北端是医护对内工作区,包含更衣,值班、示教、阅片等功能;靠南端与患者流线结合的区域,作为医护对外工作区,包含接诊室、甲功室和操作廊等。


核医学科使用的核素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院内制备,一种是院外供应。院内制备核素的流程是:原料(无放射性)从西北角垂直交通送到核医学科,进入回旋加速器,制备完成的核素从放化室利用“跑兔”物流设备,送至注射给药室;院外供应的核素,直接从院外送到注射室即可。


原则上放射性药物在院内走的流线越短越安全,本案为确保将医护活动区域集中,医患无交叉,核素流线设置(包括制备核素和外来核素)较长,且与患者及医护通道重合,随着防护技术的提升,而核素泄露风险较小,且核素制备运输时间与患者就诊、医护工作时间错开,因此要求可降低。


放射性废液废气和废弃物流线也有相应的设计。注射后患者等候室内设置有卫生间,放射性排泄物从卫生间管道排入衰变罐(衰变池)中,待达到我国现行排放标准时,方可排入医院公共污水管道,经过医院污水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因131I等核素具有易挥发性,治疗场所区域应设有独立通风管道,通风管道中设置过滤装置,并定期更换。


对于固体废弃物,需在高活和中活区域内设置废弃物库,并在防化室、注射给药室内设置核素废物存放器。


其他设计要点


1.门禁系统设计

核医学科需要合理的设置门禁系统。由于核医学科运用核素的区域具有放射性,因此须设置门禁系统,避免无关人员进入高活区及中活区,控制患者在特定区域内,控制患者单向流线,避免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相互照射。


2.候诊区设计

核医学科候诊区域面积需求不大,但需设置独立的注射后候诊区。这是因为核医学科的工作需要运用核素,而核素需要提前向药厂订制,或自己制备,由于反射性药物存放及衰变时间限制,流程较复杂,因此每天的检查量是一定的,不会突然增多。经过预约到核医学报到的患者,注射不同的核素后,在等待核素体内分布的时间里,需要独立的候诊房间,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候诊床位之间设置墙体防护,尽可能减少相互照射。


3.智能化系统设计

核医学科各项检查均需医生和患者配合,然而由于患者是放射源,因此,智能化叫号、对话系统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少医患不必要的放射性接触,这对医护人员是必要的保护。


4.机房辐射防护设计

机房辐射防护包含墙顶底六个面,依据《医用诊断X射线机卫生防护标准》,机房主防护(主射线束照射方向的墙壁)厚度应达到2mm铅当量,副防护(其他侧壁及天棚)应达到1mm铅当量。可用于辐射防护的材料包含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硫酸钡砂浆、实心砖、铅板、铜板等,其中铅板防护价格较高且质地较软,安装存在搭接问题,耐久性不足。在不考虑空间改造更新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混凝土,经济可靠。本案考虑造价以及防护持久性,机房墙体采用现浇混凝土进行防护,由于核医学科位于建筑最下层,因此无需考虑底板防护,顶板为五级人防顶板,厚度350mm,已能满足辐射防护需求。回旋加速器室为自屏蔽设备,墙体采用450mm厚现浇混凝土。


5.设备运输通道设计

核医学科检查设备的运输通道可参考影像科设备,其中核磁磁体通道宽度需满足2.6m,磁体通过机房墙面开洞尺寸宜为2.8*2.8;CT机最小运输通道为2m。运输通道结构承载力应满足要求。


6.净化设计。

制备核素的放化室洁净等级III级,应预留净化机房。放化室、通过式更衣、缓冲间的设计应符合GMP要求。


核医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方便患者的治疗,提高医疗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放射诊断的应用不可避免导致电离辐射的产生, 使得公众患者和医务人员受到电离辐射。因此,工作场所的布局及选址是否合理十分关键。

相关文章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欢迎注册

* 邮箱

* 手机

* 密码

* 确认密码

* 注册类型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陆

恭喜您

注册成功

 

 

 

 

开始浏览

欢迎登陆

邮箱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自动登陆忘记密码?

登 陆

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开始浏览

密码找回

 

请输入您注册时填写的

邮箱和手机号

 

*邮箱

*手机

 

提 交

返回上级页面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