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涛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筑创作院设计总监、副总建筑师
他深耕医疗建筑设计10余年,初心不改,始终坚持继承孟建民院士提出的“本原设计”原则。初次采访张江涛,他话不算多,低调,内敛,谈及医疗建筑设计,他的观点彰显着艺术执著与人文关怀。从实习的机缘到路见恩师,他选择医疗建筑的方向就一头扎进去。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时时抓住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并进行巧妙处理,是他的经验总结。
印象最深刻的实习作品
大四时,张江涛便开始接触了医院设计项目——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洛阳)的职工医院,医院的规模虽不算大,但在资历较老的建筑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他参与了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的整个阶段。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个项目给予了张江涛很大的自由度,老师让他充分发挥,并帮他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让他受益匪浅,对于成绩优异的张江涛来说,实习期间就有一件作品落成,实属自豪。
可以说这个实习作品给张江涛之后的创作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信心,但提到真正对医疗设计感兴趣,他认为还是在研究生期间,因为当时在导师张春阳教授的带领下对医疗设计有了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研究生毕业后,他直接来到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由孟建民院士领衔创建的建筑创作中心,这个部门当时是深圳总院最大的方案创作中心,涉及医疗、办公、文化、教育、商业、住宅等多种类型的建筑。“当时的我具备医疗设计和研究学习的经历,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我所在团队的设计方案中标了,以此为契机,加之在孟建民院长的指导下,我开始慢慢主攻医疗建筑设计,开始了专业化之路。”也正是经历过各种不同项目的历练后,张江涛从设计方法、设计理念、设计目标等方面都对医疗建筑有了新的认识和启发。
2014年,他开始担任设计总监,主要负责医疗类工程项目的方案创作和设计品质。
设计过程中最困难的环节
众所周知,医院建筑的功能科室众多、流线复杂,许多设计单位会因为工艺流程的设计而对医院建筑设计望而生畏,但张江涛所在团队则不然,他们在项目中标后,会有一个方案调整深化的过程,使其更具可实施性,在进行政府部门的总图报规和方案的报建程序环节中,还会有一个现场“工作坊”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与医护人员现场沟通设计,解决医疗工艺流程和功能科室布局,使其满足院感要求和正确的操作流程。因为医院与医院都是不同的,这个环节还要解决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习惯问题。”
对于张江涛个人及团队来讲,这么多年下来,他们对医疗工艺流程已经非常熟悉了,这反而不是设计过程所面临的最困难的环节。“现阶段对我们团队而言,寻求一种与功能相匹配的空间和形式,达到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我们所面对的最困难的环节。在熟悉工艺流程的前提下,对内加强了解各种类型功能空间在量、形、质的需求和多空间组合的形式;对外要站在环境的角度、城市的角度去审视,不断地尝试和推敲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匹配度,择优确定。”
此外,他认为各专业、专项的协调问题也是较难协调的事情。毕竟医院相对其他民用建筑而言,管线更为繁多,设备更为复杂,要将各种系统的管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需要更多细心与耐心,从而保证建筑空间和造型的品质。张江涛面带无奈:“以前需要召集各专业‘对图’会审,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管线之间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到建筑空间和造型的品质。目前,我们可以借助于BIM技术,大大减少管线碰撞的几率,但即使这样,仍需要在管线安装阶段做到统筹安排,有序安装,否则还是会发生管线占据空间过大导致净空下降的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建筑空间品质。”
继承“本原”,坚持“三心”
在孟建民院士的设计团队工作与学习中,张江涛深受孟院士“本原设计”理念的影响,这个理念就像基因一样,已融入整个设计团队,“本原设计”理念包含为三个要素:健康、高效、人文——
具体到医疗建筑来说,健康,是从物理、生理、心理三个方面对一个疗愈环境的感知和评价。患者对医院的感知是从未进入院区就开始的,如果医院建筑形体有一定的特点,标识性较强,主次出入口清晰合理,周边城市道路交通秩序井然,患者就会产生良好的共鸣。反之,患者被堵在路上不能及时到达医院,进入院区后又找不到停车位,难免不产生焦躁的情绪。又如,进入医院后就闻到各种药味、消毒水的味道,也会引起患者的反感,这说明医院的空调系统设计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医院就是不健康的,也很难称得上好的医院设计。
高效,是评价建筑性能的重要要素。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各个科室的布局如果没有按照应有的工艺流程统筹安排,从而导致看诊、抢救的流线过长,将有可能延误病情。医院的门诊大厅、医院主街,往往空间巨大,数层通高,大厅和主街上空又被玻璃顶覆盖,阳光直射,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整个空间积热,耗能严重等,这些都是医院设计低效的表现。
人文,体现在建筑对人从群体到个体的全方位关怀。这方面在目前的医院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例如,医院内部商业休闲空间的设计、医护休憩空间的设置、医院文化的表达、男女厕所蹲位数量的改变、无性别厕所的设置、无障碍设计、空间色彩的丰富等都体现了设计对人文需求这方面的重视。
在不断的项目实践过程中,张江涛及其设计团队坚持“三心”( 爱心、恒心、匠心)的服务理念:怀爱心去体验,用心体会患者、医护人员、探访者等各种人群的便与不便以及内心诉求;拥恒心以坚持,克服项目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持匠心去创造,塑造更为适合的疗愈环境。
对未来医院设计的片段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医院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对此,张江涛也尝试进行了一些片段性的思考——
首先,基于信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技术的运用会对医院的物理空间产生较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医院加快了信息化的建设,从而促使医院进行流程再造。多渠道的预约挂号方式与多功能自助服务系统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门诊开始出现“零排队”。这将导致医院门诊大厅、挂号收费厅以及候诊空间的缩小,从而影响到医院内部功能空间的布局。
其次,信息化成就了“智慧医疗”,5G时代来临,远程医疗诊断技术使得看病变得更加简单便捷,患者在家就能够利用互联网就诊,这是否会导致门诊诊室数量大规模减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医院的远程诊疗部,传统意义上的医疗部门仅留下医技部与住院部。相应地,智慧医疗也会对所需的物理空间提出新的要求,数据信息机房从无到有,并且所需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第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给医院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药房从原来的人工发药到现在的智能发药系统的应用,改变了药房内部的空间布局;物流效率的提高导致药库和总务库房开始缩小;医院后勤的社会化,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的发展,导致原有一些职能部门,如洗衣房、检验中心开始剥离医院主体等。
第四,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改革趋向成立“医联体”,医联体模式是让患者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途径,并且家庭医生制度开始实施,未来到大型、超大型医院就诊的患者将会减少,床位数也会随之下降,那么目前大型、超大型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在未来将会有闲置空间,这部分空间该如何转换功能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
补白
张江涛于2003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建筑学专业,2007年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从2007年参加工作至今10多年间,张江涛参与设计的医院项目10余所,如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柳州市中医院东院建设项目、柳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医学康复中心、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龙山院区、安徽省国际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泰禾成都妇儿医院、万宁前海人寿医院等,多个项目获得省、市奖项,其中柳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荣获“2018中国医疗建筑设计年度优秀项目”。我想,这一切成绩始终离不开其本人追求完美、勇于探索的职业素养与敬业态度。
内容来源于本刊2019年11期
作者:朱那新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恭喜您
注册成功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