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职业生涯,总会面临几次重大的职业方向选择,作为医疗建筑领域的一名建筑师,袁晨悦一直坚守着自己最初的选择,在医疗建筑领域里潜心钻研,细心推敲,为创造出一幢幢服务于民生的医疗建筑而感到光荣与自豪。
2000 年从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医疗建筑设计系硕士毕业后,袁晨悦就进入到了美国专门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的世邦魏理仕 · 海尔瑞建筑工程公司 (Heery International) 任医疗建筑师一职。5 年后,她进入到了美国著名的 HKS 事务所,得以接触到更大规模的项目。同时通过努力和实践,她成为了美国医疗建筑师学会的一员。如今,袁晨悦是美国 LAKM 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成功“蜕变”的她,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契机之下 开启医疗建筑设计之路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袁晨悦出生在北京一个建筑工程师的家庭,自小就耳濡目染工程图纸和建筑知识,在父母的期许下,高考的所有志愿无一例外地填报了建筑学的相关专业。20 世纪 80 年代末,她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一家大型国企设计院工作了 4 年,期间,她接触了很多民用建筑的方案及施工图设计,但却并未接触过大型医疗建筑。直到1996 年,袁晨悦跟随先生去了美国,在契机之下开启了她的医疗建筑设计之路。1998 年袁晨悦成功地申请到了以医疗建筑专业见长的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的建筑+医疗专业的研究生工作室继续学习 , 并有幸成为美国医疗建筑大师⸺大卫 · 阿里森 (David Allison) 教授的学生,开始了长期、系统的医疗建筑学习。
克莱姆森大学建筑系是当时全美仅有的两个医疗建筑设计研究生项目之一,研究生期间的教学非常注重实践,并强调与实际工程的接轨。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系统的设计课程,包括医疗任务书的编制、医疗功能的规划、医疗建筑技术以及医疗建筑研究与实践等。同时,教研工作室还会给学生提供实际项目用于练习,加强学生对建筑与医疗、健康之间关系的理解,这种理解将贯穿于建筑与规划设计的每个细节。教研工作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在复杂的医疗体系中认识到实际需求,并能提供优秀的设计思路,这种训练对袁晨悦毕业后的工作帮助很大。“
医疗建筑项目的复杂性要求团队之间必须协作。如何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与医院的使用方沟通想法,让使用方接受团队的设计构思,不只需要经验,更需要智慧。对我个人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是上学期间接触到的优秀导师们,比如阿里森教授等。这些前辈们对医疗建筑设计抱有热情,对建筑空间环境可以改善、提升患者及其亲属的生活具有强烈的信念,他们这种执着与热爱都让我在后来的设计中更加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也加深了我对医疗建筑的热爱。”袁晨悦介绍道。
二、学以致用 展现历史人文精神
毕业后的袁晨悦顺利进入到美国一家知名设计公司,成为一名医疗建筑师。在美国求学期间,她最大的体会是美国教育系统对建筑设计中历史及人文精神的重视,基于此,在之后她所设计的项目中,都会在方案中融入当地的历史和人文精神。
以 2014年设计的新疆克拉玛依中心医院迁建工程为例,该院成立于 1956 年,是克拉玛依市唯一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袁晨悦团队在设计时,鉴于克拉玛依特殊的历史及其地理位置,并结合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诗歌《克拉玛依》:“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克拉玛依,你是沙漠的美人”,将这种共生的力量作为设计的理念基础,从崎岖的山脉、蜿蜒的沙流、永恒的玉石中汲取灵感。但在构思方案概念时,如何把建筑设计理念和医疗功能体块相结合是对袁晨悦团队的巨大挑战,方案在反复推敲后形成这样一幅符合当地人文历史的画面:形似绵延山脉的住院楼;象征着飘逸的沙丘和风的流动的医技楼;在这两种元素交融之间,有一块掩映着的玉⸺门诊楼。
三、聚沙成塔 用国际化视角看建筑
在 20 多年的医院建筑设计工作当中,袁晨悦接触过很多中、西方不同的医院建筑项目,凭借着对医院建筑的热爱与钻研,袁晨悦逐渐形成自己对医院建筑的独特理解。她会对中、西方不同的人文精神进行融合,在医疗流程设计时也会根据不同国家的工作流程、管理模式、患者习惯进行医疗建筑的设计布局,并将中西方医疗建筑的优点进行融合。
以 2016 年袁晨悦参与的泰康同济(武汉)医院为例,该院是一所高端民营医院,其规划是以提升患者及亲属体验感为目标。袁晨悦在设计一级流程时,从国内医疗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国际流行的医疗流程优势,采用了不干扰的双流线设计,区分门诊患者、住院患者的流线,尽可能地避免住院患者推床出现在人流嘈杂的门诊大厅里,减少混乱、嘈杂的现象,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在类似于影像科等检查科室,针对患者与等候人员设计了不同的出入口与等候区,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隐私。
四、持续发展 做有前瞻性的医疗建筑
“医院建筑设计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行业,随着医疗技术、生物科技的发展,政策的不断调整,资金投入的增减,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医院建筑的发展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城市用地的紧张,越来越多的医院向高层‘生长’,预示着未来医院建筑将不断地在改建、扩建中求发展,其可持续性、前瞻性设计是发展重点。”
目前,医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可大致归类为:大跨度、标准化的结构体系是满足未来变化的基本条件;可拆卸、重复利用的轻质隔墙可以满足科室的更新;病房、门诊单元尽量采用标准模块增加临时变化的可能;科室多设置柔性装饰空间以降低功能变化的修改费用;预留一定的发展用地是未来发展的保障。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新院区为例,在规划设计中,袁晨悦团队做了以下尝试:医技楼主体采用国际通用的 9m×9m 的柱网,方便后期整改;预留近期和远期的手术室空间;门诊模块采用标准柱网, 同时以内院分隔,提升内部空间的可调整性;鉴于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方案考虑将放疗中心设置于地上,一侧设为预留用地,以适应大型放疗设备的发展。
五、补白
作为一名专注于医疗项目的建筑师,袁晨悦的梦想是将建筑与医院运营完美融合,设计一个集功能和艺术为一体的适用空间,让它的使用者感受到舒适与关爱。她一直秉承着这份热爱,在医院建筑这一领域中奋勇驰骋……
来源于本刊2021年6期:《袁晨悦:融合中西方视角 突显人文精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恭喜您
注册成功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