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是优秀的医院建筑设计师,更为难得的是他怀有一颗医者心;他的设计不‘惊艳’,但也不‘落俗’;他一直默默无闻,但设计作品却得到很多院长的认可;他远在西北,设计理念却在全国各大论坛得到认同,作品屡屡斩获各地奖项。”与他合作过的医院管理者们曾给予他这样的评价。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建筑设计师。”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
他是李敏,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采访中,他不急不慢,稳稳地说出每一个字,回答时总有小小的停顿,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如同每所医院都有他的性格,每个设计都在讲述他的一个故事。
时间,人和设计
20世纪80年代,李敏刚刚结束了同济大学4年的建筑专业学习。当时的中国医疗建筑正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没有一所医院设计能够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认可。不少设计师纷纷留洋,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建筑理念、技术、经验,以推动国内医院设计的发展,当大多数建筑学子追赶这种热潮时,李敏却回到了家乡西安,进入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此,他便与这所研究院结下了大半生的情缘。
1986年,李敏开始参与西安唐都医院的改造项目,当时的西北地区建筑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在建设条件上根本无法达到一种理想状态。而唐都医院作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医院改造的试点工程,任务之难可以想象,从门急诊到住院部的设计,李敏均全程参与。西北地区的天气多变,黄沙漫天飞舞,他经常独自在房间里钻研医疗设计,那时候他已经认识到医院建筑未来会是发展的“重头戏”。果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0年以后,新建项目不断,他开始作为项目负责人全权管理项目,带领团队设计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不论是几百床的项目,还是上千床的项目,他都能运筹帷幄。就这样,他在不断历练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
而此时的中建西北院也发生了变化,院里根据市场需求,专门成立医疗事务设计所,主攻医疗项目,而李敏顺理成章地成为主要负责人之一。
医者心,设计路
“在设计方面,我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设计本身有前车之鉴,但我觉得设计师应尽量找到比较适合的设计,帮使用者解决问题,改善医患关系,才是最终目标。”李敏说道。
他举例说,当前医院内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医生办公室和病房相邻,容易造成对医生的干扰,其实,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走道,或者一个空间,与病房隔离开,有突发事件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考虑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李敏逐渐认识到要想从设计的角度,站在医生和患者的立场进行一场人性化的革新,必须实行“各个击破,细化科室设计”的措施。
于是,李敏的团队开始进行一场“自我完善”。根据以往设计公共空间的方法和经验整理成资料,整合国内外的文献,深入调研,形成一套书面形式的流程。唐都医院就是以此而设计,过去的唐都医院条件很差,空气的控制、医疗流线等均达不到标准,例如生殖中心,从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的取精室味道很大,很多患者慕名而来,但是碍于条件差,纷纷转院,使得人流量减少。他们依据流程,依次改善各个空间,如加入洗手间,改善通风等,不仅生殖中心焕然一新,更使其成功地成为全球第七例人类基因芯片试管婴儿诞生地。
这之后,李敏开始关注医疗设计理论的研究,兼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开展医院专科专属空间的设计研究课题。他感慨地说:“很多年都在做项目挣钱,当带着学生更加纯粹的去做项目去研究时,发现很充实。”
扎根西北,用心设计
“和医学相比,我们建筑设计是很肤浅,但是在设计角度上来说,还是可以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前瞻性的。作为我们西北的医疗建筑,应该有西北的自身特点,建设不仅要吸收新的设计理念,更要结合当地特色。”李敏侃侃而谈。
李敏依据西北特点,秉承花很少的钱,办最经济实用医院的原则,在设计上想办法,一般的病房为4m开间,当地使用有余,从而减小到3.5m,既节省了成本,且完全可以满足当地使用。“要做到这点其实最关键的是理解民风,真心体会到当地民生情况,一所县级医院不大,也体现不出设计水平多高超,但是其中涵盖的却是一个真心诚意,急白了头发的院长,财务上的精打细算,无疑包含了院长、设计方等的心血。”
就是这样,李敏坚持做有社会责任的设计师,某家媒体曾将他称为“一位有良知的设计师”。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恭喜您
注册成功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